原创 迎风澳门今晚开特马免费资料振翅 浙江如何在“低空”安全翱翔?
中新网杭州1月14日电(奚金燕 蓝伊旎)从“低空物流”到“空中巴士”,从无人机采摘到医疗运输,低空技术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方式。
浙江低空经济起步较早、市场潜力大、产业链较完整,但仍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低空产业如何突破瓶颈、安全发展,成为当下浙江的关键议题。正在召开的浙江省两会期间,多名浙江省政协委员为低空经济发展与低空安全治理出谋划策,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建议。
打造具有竞争力的低空产业,定方向很关键。纵观全国,不少省市已经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低空产业。
例如,广东省聚焦民用无人机产业构建全产业链,湖南省以12项低空空域管理机制改革领跑全国,上海市在eVTOL研发领域独具优势。相对而言,浙江低空经济发展缺少“优而特”的产业。
对此,民建浙江省委会建议,浙江要充分发挥浙江制造业和数字经济的基础优势,做优做强低空关联装备和低空智能物联动产业,形成“浙江低空品牌”。其中整机方面,要重点发展工业无人机等领域,积极布局eVTOL、新能源航空等新赛道。
顺丰无人机用于杨梅、茶叶等农产品采摘转运和常态化快件运输,韵鸢科技在杭州、嘉兴等地开通农村快递无人机线路,杭州迅蚁与中国邮政合作开通无人机邮路服务于山区邮件运输,还在多地开通了血液和病例样本运输线路......近年来,浙江低空应用场景不断多元化发展。
“要积极拓展场景应用,以规模化实现持续发展。”浙江省政协委员,浙江省邮政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魏遵红提出,“可以鼓励企业针对浙江城市、山区、海岛等不同场景,探索新增无人机应用场景,开发各类‘低空经济+’产品,同时对已开通场景加强保障支撑力度,形成规模优势,助力商业应用的可持续发展。”
与此同时,低空经济的规模化发展离不开配套服务的完善。
浙江省政协委员、衢州市工商联主席、中浙高铁轴承有限公司总经理、光明铁道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林松提到,低空企业除了存在需要政策支持、产业配套、资金支持之外,还存在着研发阶段的试飞检验需求,这在长三角地区非常稀缺。
“当一个城市能够提供较好的试飞实验等能力后,很多企业就会主动往这一地区聚集,如果这一地区又具备相对的较好的产业链配套,又会继续吸引更多的制造企业往这一地区聚集。”张林松认为,好的配套设施建设能在吸引低空产业聚集上起到很强的马太效应。
为尽快优化配套设施,形成“空中高速公路”,民建浙江省委会建议,要布设“设施网”、构建“航路网”、打造“智联网”。
具体而言,要以杭州、宁波等城市为中心,布局建设无人机转运节点和社区级的起降、试飞、充电设施等,有条件的县市建设无人机小型起降点、载人eVTOL起降场、直升机起降平台等;要对浙江省空域进行分类划设,编制低空数字空域图,制定低空空域协同运行管理办法;还要综合运用“北斗+ADS-B+5G-A+卫星互联”等技术,为低空飞行活动提供无盲区的连续网络覆盖以及三维高精地图、气象数据、通信导航等信息服务。
此外,低空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完善的安全保障体系保驾护航。眼下,浙江低空经济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安全方面的考验。
“健全低空安全保障机制,推动低空经济规范建设是我们现在的重要任务之一。”浙江省政协常委、民建浙江省委会专职副主委吴立军谈道,“有关部门要建立健全低空空域动态监管机制,例如建立完善的事故预防和处理机制,保障低空飞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优化低空经济安全产业生态。”
他还提出,有关部门应构建完善低空空域协同管理机制,一方面加强与国家空域管理部门、民航管理部门的沟通协调,积极争取更多的空域使用权,着力盘活低空空域资源、提高利用效率;另一方面整合浙江省内公安、民航、应急管理等部门资源,构建低空空域联合监管和应急响应机制。
“要聚焦低空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加大政府和企业的联合研发投入,建立专业的低空科技创新平台。”吴立军强调,也要推进低空数字安全设施建设,比如通过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融合应用,建立更加高效、智能的空中管理与飞行服务体系等。(完)
2024年如何进一步推动经济回升向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下了“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的总基调。稳是大局和基础,就是要多出台有利于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政策。进是方向和动力,就是要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积极进取,不断巩固稳中向好的基础。先立后破是对稳和进的统筹兼顾,关键是做好新旧模式、新旧动能之间的衔接和切换。我们正在根据上述方针出台财政、金融、产业等一系列政策。我们将坚持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把中国式现代化的蓝图一步步变成现实。
中国经济的底气来自于多个方面。一是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优势,既发挥市场经济的长处,又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二是有超大规模市场,中国人口达14亿,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人,未来十几年将达到8亿人,消费需求广阔且增长潜力巨大。三是有配套完整的产业体系,中国是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2022年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约30%,产业体系配套完整的供给优势对中国经济保持强劲内生动力发挥重要作用。四是有大量高素质劳动力。中国的“人口红利”正在向“人才红利”提升,人才资源总量、研发人员总数均居全球首位,高技能人才超过6000万,每年1000多万大学生走入社会,这些都是中国发展的独特优势。五是绿色转型卓有成效,中国过去10年以年均3%的能源消耗增速支持了6.6%的经济增长,是全球能耗强度降低最快的国家之一,“绿色经济”已不是赔钱经济,而已成为新的增长源。六是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高新技术企业数增加至约40万家,独角兽企业数量居世界第二,2023年全年发明专利授权量92.1万件。综合上述因素,我们对中国经济充满信心。
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2023年4月曾对中新经纬表示,尽管中国5G建设成绩显著,但在应用层面,5G仍稍显不足。比如,5G虽可支持4K视频,但手机屏幕太小,难以体验2K/4K分辨率的差异;由于车联网和XR(扩展现实,Extended reality)尚不成熟,其他消费领域还难以感受低时延的优点;对于中速与大连接IoT应用,目前5G成本还偏高;现有5G在工业互联网领域应用的能力仍有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