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财政政策向新澳精准资料免费提供消费注入强劲动能
提振消费,需要让百姓有钱消费,也就是增强消费能力,财政资金补贴可以发挥直接、立竿见影的效果。还需要居民具有一定收入水平和经济能力,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才能让消费升温更持续。
今年春节,用新手机发出新年祝福的人将比往年更多。2025年加力扩围实施“两新”政策,手机等数码产品也可以享受购新补贴,消费者热情高涨,纷纷借此机会通过“国补”购买新手机。这仅仅是“两新”政策有力促消费的一个缩影。“买买买”热潮的背后,积极财政政策的真金白银支撑,向消费注入了强劲动能。
扩大内需既关系经济稳定,也关系经济安全。其中,消费是畅通经济循环的关键环节、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一头连着宏观经济,一头连着百姓民生。去年以来,我国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等一系列提振消费政策措施,特别是探索使用大规模中央财政资金直接用于百姓消费,专门安排了150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加大汽车报废更新、家电产品以旧换新补贴力度。“国补”力度可观,消费者乐享实惠、激发换新热情,促进了消费市场升温。以汽车、八大类家电产品为例,分别带动销售额9200多亿元、2400亿元,政策成效十分明显。由此可见,财政资金起到了重要撬动作用。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确定2025年重点任务时,把“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列为首项。提出2025年要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强调要“更加注重惠民生、促消费、增后劲”。可以说,新年伊始的“国补”手机热潮只是一个开端,今年财政政策扩大内需、提振消费的力度和效果值得期待。
提振消费,需要让百姓有钱消费,也就是增强消费能力。在这方面,财政资金补贴可以发挥直接、立竿见影的效果。按照安排,今年要增加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持续支持“两重”项目和“两新”政策实施。加大消费品以旧换新支持力度,进一步扩大政策覆盖范围。目前中央财政已预下达2025年消费品以旧换新首批资金810亿元,支持各地做好政策持续实施的衔接工作,充分保障元旦、春节期间人民群众消费的补贴需求。此外,今年对资金需求量大、社会关注度高的部分领域,扩大实施范围、提高补助标准。一系列政策措施针对性强、支持力度大,显示出更加积极有为的政策取向。
增强消费能力、提高消费意愿,在补贴资金加力支持的同时,根本上还需要居民具有一定收入水平和经济能力。只有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才能让消费升温更持续。中央明确今年要适当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受到社会的高度关注和点赞。只有加大民生投入,完善民生政策,突出就业优先导向,促进重点群体就业创业,织密扎牢社会保障网,才能更好解决居民扩大消费的后顾之忧,既促进消费升温,又点亮美好生活。
如何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真正达到提振消费、群众受益的效果?一方面,政策落实要突出便民、惠民,简化补贴流程,提高政策执行的便利性、有效性,让补贴资金更快、更便捷地直达消费者,提升群众的消费体验。另一方面,要加强资金监管、规范市场秩序。财政资金不能成为“唐僧肉”,要切实管好用好补贴资金,特别是防止和严肃查处骗取套取国家补贴资金、“黄牛”倒卖消费券、商家“先涨价后打折”等违法违规行为。此外,还可以探索补贴政策与金融支持联动,有效放大政策资金撬动效应。
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把财政资金用在提振消费的刀刃上,将为扩大内需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曾金华)
3。坚持生态优先和低碳发展。推动重大生态环保改革举措优先在自贸试验区试点,指导支持自贸试验区开展生态文明示范创建。鼓励自贸试验区内企业开展自愿碳减排,推动符合条件的企业参与碳排放权交易。实施企业环境信息依法披露制度,探索完善环保信用评价与修复机制,推进环保信用评价制度建设。深入探索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路径,支持建设绿色低碳生态园区。拓展“三线一单”(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应用场景,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成果对生态、大气、固废等环境管理的支撑,促进产业发展绿色转型。持续提升重点领域和行业环评管理效能,发挥环评制度源头预防效力。在大气环境容量偏低的区域,涉气重点行业落实好产能等量置换要求,着力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的绿色产业结构。
这一消息引发了国际媒体的很多讨论,并被赋予了额外的意义。比如有人认为这是“中英关系解冻的又一个迹象”,“政客”杂志欧洲版则表示,如果英国让中国和美国走到一起,那将是一次重大的“外交胜利”。这些都是从国际关系或地缘政治视角的解读,坦率地说,这些解读有些偏于狭隘了,或者说格局有点小了。尽管AI主要是一个科技话题,但英国办的这个全球人工智能安全峰会自始至终都没有脱离国内政治和地缘政治、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影响,这些都将成为接下来该会议取得成果的障碍和限制。
分季度来看,今年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贵州茅台营收增幅分别为20.00%和21.72%,净利润增幅分别为19.9%和20.22%。而到了第三季度,该公司单季度营收和净利润增幅分别为14.04%和15.68%,均有所放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