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光二四六资料大全免费公开明时评】免签成绩单彰显中国开放新活力
【光明时评】
作者:侯金亮(重庆日报高级编辑、西南政法大学博士后)
近日,国家移民管理局发布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移民管理机构累计查验出入境人员6.1亿人次,同比上升43.9%;其中内地居民2.91亿人次、港澳台居民2.54亿人次、外国人6488.2万人次,同比分别上升41.3%、38.8%、82.9%。
大规模、高频次人员出入境流动,是一个国家开放程度的直观反映。走出去,看异国风土人情,欣赏不一样的风景;迎进来,看中国的发展潜力、文化魅力,激活文旅大市场,增进理解与认同。
出入境流动,蓄积着发展的活力。你来我往的步伐里,有相向而行的真诚奔赴,有开放自信的大国气象,更有每个普通人对生活的热爱和憧憬。而且,需要看到的是,人流的背后是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涌动,多重要素的流动为发展注入更多动能。就拿上海来说,据统计,2024年上半年,上海各类支付服务主体共为外籍来沪人员提供支付服务超2200万笔、交易金额7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倍和1.2倍。这些数据背后,是对消费市场和创新发展实打实的助力,开放的发展环境最终也将惠及每个个体。
这份成绩单的取得,得益于出入境便利政策的牵引与保障。过去一年多来,我国“免签朋友圈”不断扩容。目前,中国已对50多个国家实施过境免签政策,并对38个国家试行单方面免签。2024年12月17日,国家移民管理局更是宣布全面放宽优化过境免签政策,按照新规,过境免签外国人在境内停留时间由原72小时和144小时均延长为240小时,同时新增21个口岸作为过境免签人员出入境口岸,并进一步扩大停留活动区域。这些举措充分彰显了中国的发展活力与开放姿态。
这种活力与开放,不仅体现在政策便利度的提升上,更体现在细致的安排和优化的服务上。外国游客在支付消费、住宿登记等方面便利度得到显著提升,入境游基础设施持续健全完善。比如,北京口岸为所有航司配发外国人入境登记卡,广州口岸为入境旅客提供多语种翻译,上海的外滩、东方明珠等标志性景点投放中英文对照的指示牌和导览图,南京在夫子庙、中山陵等景点增设多语种导览标识和服务信息。
这段时间,“周五下班去中国”成为韩国社交媒体上的热门话题,大批东南亚游客包机来中国东北感受冰雪奇缘,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来中国“打卡”,并通过视频记录他们的旅行经历和体验。“China Travel”(中国游)被评选为多种版本的2024年度热词之一,由此可见其热度和影响。在海外社交媒体上,很多游客用“出乎意料”和“从未想象过”等词语表达他们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魅力的赞叹,这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文化的交流、民心的交融,让世界看到一个更加真实、生动、立体的中国。
开放,意味着中外游客更加热络的“双向奔赴”。除了入境便利外,“走出去”的便利度在过去一年间也不断提升。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中国已与157个国家和地区缔结了涵盖不同护照的互免签证协定,其中26个国家已经实现全面互免签证。更让人叫好的是,2024年在北京等20个城市试点实施内地居民换发补发普通护照、往来港澳通行证、往来台湾通行证“全程网办”,办理出入境证件实现“一次都不跑”。出境政策持续优化,签证申请流程简化,加之专业服务机构增多,出国旅游变得更加便利。
当外国游客踏着古城的石板路,品味着街巷间缭绕的烟火气,感受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当更多国人走出国门,展现我们应有的精神面貌和风采,这种双向流动蕴含着蓬勃生机与活力。它不仅为中国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注入更强动能,也为共同创造美好的明天带来更多希望。
《光明日报》(2025年01月20日 02版)
20。推进国际文化教育交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创新文化服务海外推广模式,开展音乐舞蹈、文化遗产、艺术展览、文化创意、竞技赛事等国际交流活动,打造多元文化交流平台。支持申请创建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打造一批具有中国特色、丝路元素的优势文化产品和服务。充分发挥旅游业提供岗位多、带动能力强的优势,依托新疆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丝绸之路旅游走廊,带动各族群众就业增收。支持创建边境旅游试验区和跨境旅游合作区。联合周边国家打造跨境旅游线路,研究开行国际旅游列车。实施“留学新疆”计划,委托符合条件的高校承担中国政府奖学金生培养任务,对优秀留学生赴新疆高校学习予以奖学金支持,鼓励高校招收自费来疆留学生,培养服务自贸试验区发展需要的国际化人才。
自贸试验区的实施范围179.66平方公里,涵盖三个片区:乌鲁木齐片区134.6平方公里(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二师30.8平方公里;含乌鲁木齐综合保税区2.41平方公里),喀什片区28.48平方公里(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3.81平方公里;含喀什综合保税区3.56平方公里),霍尔果斯片区16.58平方公里(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1.95平方公里;含霍尔果斯综合保税区3.61平方公里)。
生态环境部日前发布《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调查与观测技术规范》(下称《技术规范》),自11月1日起施行。本标准规定了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调查与观测的指标、技术要求和方法。《技术规范》从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环境质量、自然条件与灾害和人为活动等5个方面,综合“天空地”各种观测技术手段的特点和优势,形成了全方位、立体化的调查与观测技术体系。